一、上下彎曲缺陷
上下彎曲超支是矯直進程中首要要保障消除的缺陷。其產生原因是:
(1)軋件在冷床冷卻進程中因為冷卻水不能均勻分布在型鋼表面,頭部冷卻速度較快,先行彎曲,構成浴盆狀,使腹板上的積水不能流出,導致上表面縮短率明顯大于型鋼下表面,產生上彎。(2)優良機組上下軋輥的輥徑差過大,軋件上下表面溫度不同,導致軋制時型鋼上下表面的延伸率不同,產生上下彎曲缺陷。(3)矯直輥各輥輥徑超出公役規模,各輥壓下分配不合理。
處理方法:
(1)為消除不均勻變形,首要應該使2輥壓下量足夠大,滿意型鋼塑變要求。消除型鋼原有變形,達到一致的變形的意圖。(2)保障合理有序的過鋼節奏,加大矯直測量次數,保障矯直中心在一條直線上。擬定矯直輥安裝規范,保障安裝正確,有據可查。建立BH值與矯直輥間隔的關系,做到合理配輥,保障輥縫在1-3mm之間;
詳細調整:
首要確定所需壓力的巨細,首要取決于以下幾方面:被矯鋼材的種類、規范;待矯軋件的原始彎曲程度;待矯軋件的終軋溫度;被矯軋件的機械性能;矯直溫度等。
二、左右彎曲缺陷
型鋼左右彎曲也叫側彎。型鋼側彎的構成首要有三個方面:
(1)軋機兩頭壓下量不同,使來料一側延伸率大于另一側,直接導致兩頭翼緣厚度不一致。因為軋輥兩頭的磨削量不同,軋制進程中,兩頭腿的延伸率亦不同,構成延伸率大的一側腿薄,延伸率小的腿厚,矯直進程中,在平等的受力條件下,自然出現側彎。(2)來料在冷卻進程中,冷床長度方向存在溫差,空氣在冷床底部構成一個自下向上,自北向南的循環,導致軋件向北彎曲。(3)矯后的彎曲首要原因為軸向零位標定不準,立輥壓力過大或過小構成的。
處理方法:
(1)優化水量,優化步距。盡可能的使型鋼完好進入水區,加強現場通風,保障型鋼進入水區前溫度小于400℃。水冷時間不宜過長,因為冷卻時翼緣為拉伸—緊縮—拉伸進程,腹板為緊縮—拉抻—緊縮進程,所以過長時間冷卻會引起較大的側彎并隨同下彎、上彎現象的出現。如H250×250規范,步距選取560mm,各區水量為20%、30%、60%、90%、100%。這樣冷卻后的型鋼根本平直,為矯直打下良好基礎。水量控制也是我們未來總結的重點。(2)做好矯直機軸向零位標定,合理利用軸向。常常調查立輥和型鋼之間的空地,做到準確調整。
詳細調整:
首要供認矯直選用的矯直方法,本文以大壓下為例。因為在大壓下矯直時,型鋼翼緣產生全塑變,產生金屬活動,使兩頭翼緣合理拉伸緊縮,有利于側彎的矯直。
三、改動與側壁斜度超差
改動產生的首要原因為:
矯直機各輥軸向相差太大或出進口的水平輥方位不當。如3輥偏北,5輥偏南,使型鋼存在一對力偶效果,產生改動。改動出現的時分,我們會看到型鋼剛出矯直機時頭部明顯劇烈擺動,過矯直后能夠明顯看到改動。
側壁斜度超差產生的原因為:
(1)輥型不正;壓力過大,型鋼與矯直輥空地過小。(2)輥子磨損、矯直機軸竄動過大,液壓螺母沒有鎖緊或者止推軸承磨損過大都會引起側壁斜度超差。
處理方法:
明確軸向方位,加大矯直壓力。不要獨自打8輥軸向,調整側彎時應以每相臨的3個輥為一個調整單元,保障矯直穩定性。側壁斜度的處理方法是常常留心檢查各輥軸向方位,竄動情況。留心在不同空地情況下,很大矯直力的選取。對H2與H3的測量做到每批檢查,以做到及時調整。
四、啃傷、矯裂、矯痕缺陷
產生啃傷缺陷的首要原因是輥型不正確,輥子表面有瘤,輥型磨損嚴峻等原因。別的,因為操作不小心,進口導板過寬或偏斜,輥型規劃不當,鋼材偏過等情況均能引起鋼材啃傷。
矯裂產生的首要原因是多次回矯,產生加工硬化;矯直力過大;冷卻不均勻,出現驟冷的情況;腹板與翼緣金屬延伸比嚴峻不平衡;型鋼BH值與矯直輥間隔過大,直接壓到圓角上都會構成矯裂、矯痕。
處理方法:
常常檢查相應輥面磨損情況,有積瘤的要及時清理;調查進鋼情況,保障進口導位方位正確;常常卡量矯直盤圓角與成品圓角;擬定合理的矯直力,盡量避免回矯;合理控制冷卻進程;保障型鋼低于80℃進入矯直機;留心調查各輥軸向、垂直竄動量,做到及時應對。